close

IMG_0650.JPG

▲2018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.

到了澳洲working holiday之後,看電影的頻率與在台灣時幾乎無法相比。最根本的問題就是,票價不便宜,一張全票要價25元澳幣(約575元新台幣),這價錢我在台灣幾乎可以看三部呀!但幸好週二是半價日,於是我只有在週二會上電影院。然而第二個問題是沒有字幕,雖然硬聽還是可以聽得懂、了解劇情,但說真的,非常累,所費的精神心力超乎想像,因此若非極為想看的電影非上戲院不可,我是有些疲於頻繁上電影院了。

但就在某天我忽然看到「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」(墨爾本國際影展)的宣傳文案,稍微翻了一下片單,天!好幾部想看的電影啊!難得的機會豈能錯過,心一橫刷了四部電影,分別是《Wildlife》、《小偷家族》、《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》、《幸福路上》,前三部電影是在8月4日,最後一部則是隔天。沒有選很多部,看電影是其次,主要是想感受一下國外影展與台灣金馬影展有什麼不同的地方。

第一部《Wildlife》是早上11點在Regent Theatre,因為非會員的票種並沒有事先劃位,需要現場排隊,於是我提前約20分鐘到現場,才發現我太過天真了,現場人龍已排超過一個街區,非常誇張!不過現場井然有序,約有三五個工作人員拿著掃描機台為觀眾掃QR code,入場速度不算太慢。

IMG_0640.JPG

▲排隊入場的人龍。

IMG_0642.JPG

▲真的很長很長的人龍。

IMG_0644.JPG

▲現場工作人員掃手機購票的QR code後即可進場,無需持實體票。

我不清楚Regent Theatre座位數有多少,但粗略觀察與in89大廳差不多。我進影廳時座位已被填滿八成,只剩稀稀落落的散位,好險我只有一個人,要找空位不難。

IMG_0647.JPG

▲我的座位,大概在第十五排,銀幕其實不大。

坐下來沒多久便開始播放影展贊助商廣告,跟金馬影展差不多,播完廣告後,突然有個主持人出來,告訴大家《Wildlife》中飾演兒子Joe的演員Ed Oxenbould有來現場,並且在播映結束後會有20分鐘的Q&A時間,超幸運的!

我很難以二分法來說我喜不喜歡《Wildlife》,但就演員表現來說,我非常享受,尤其是Carey Mulligan,我愛死她表面平淡、內心卻藏有著強烈情緒的表現,我愛死她爭吵戲瞬間爆發的能量,我愛死她看待生活在乎、不在乎的態度。

IMG_0648.JPG

▲主持人與Ed Oxenbould(左),是真的很隨興。

在金馬影展,場燈會等到電影完全結束才開,但在這電影最後工作人員名單大約一半時就會開,觀眾也會開始離場。待電影真正結束時,現場留下的觀眾約一半,我也順勢往前選了個好位置來聽Q&A。身為墨爾本長大的Ed Oxenbould分享說到他為了這部電影到美國受訓、上課等等,難題之一包括口音,他還說到明明Carey Mulligan是英國人,但口音轉換自如,超厲害XD現場還有觀眾問到有一幕兒子Joe看著不遠處森林大火,劇組是真的放火還是CGI?Ed回答當然是CGI,拍攝這幕時導演為了讓他感受森林大火的氛圍,特意在拍攝他臉部特寫時,在攝影機旁邊燒東西,Ed現場形容起那畫面超好笑!

其實Q&A時間觀眾、主持人還有Ed都很隨興,現場像是聊天一般,但對我來說卻非常吃力,原因無他,大家講話超快啊啊啊!所以很多字句我還沒聽清楚,就跳到下一個分享的事情了,我覺得頗可惜,也讓自己知道英文得再更加強才行,哭。

IMG_0649.JPG

▲Regent Theatre內部裝潢,很美。

 

休息找點東西吃,就進入下一場,《小偷家族》。其實我很好奇外國人是怎麼看待東方文化,或是說偌大的文化差異他們是否真的能夠明白、理解。

但很顯然我輕忽了澳洲的多元文化性,從觀影中的反應可知,他們很進入電影裡,或者說是枝裕和的電影主題放到全世界都能夠被理解吧。

IMG_0653.JPG

▲二樓依舊設有座位區。

 

這天最後一場是《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》(她的錯誤教育),觀影感受該怎麼說呢,非常好又非常不好。

先說說非常好的部分,電影裡安排許多荒謬的情節、犀利的吐槽,非常好笑,影廳的群眾超投入大爆笑,情緒渲染極為強烈!而電影後半段主角Cameron有段台詞問:「How is programming people to hate themselves not emotional abuse?」我左後方有個女性觀眾忍不住讚聲喊:「Yeh Girl!!」然後全場一起鼓掌!XDDD

感受非常不好的部分就要提及劇情了,主角Cameron因為被逮到跟同性有親密關係,被阿姨送去「治療」,雖說電影背景是20多年前,乍看古板的歧視言論直到今日依舊氾濫,太真實了...太可怕了...!但也許澳洲已是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(去年底剛通過),社會氛圍極為支持,我不覺得現場有觀眾跟我一樣嚴重看待那些噁心言論,導致自己不舒服。

 

IMG_0662.JPG

▲第二天的Kino Cinema,一大早就到了,選了個超好的位置。

隔天是《幸福路上》,在較小的影廳Kino Cinema,令我意外的是現場依舊多為澳洲人,仔細看一看,現場亞洲臉孔五到十人,是真的很少。

這部電影當時在台灣上映我因為奇怪的理由沒有去看,這回都到澳洲了,不支持一下真說不過去。電影國台語參半,完全不需要字幕的我更能夠投入電影裡,其中有一些台灣人獨懂的笑點包括「台灣狗蟻」、政治梗很明顯澳洲人抓不到,但像「小甜甜」、對美國夢的吐槽他們都能夠明白,也滿有趣的。

由於前半段我分心偷偷觀察澳洲人的反應,並沒有太融入電影,後面完全投入其中,當小琪說到「好想回家」時,我竟無法克制大爆淚。我想身在異鄉觀看《幸福路上》,感觸格外深刻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背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